第310章 山寨(3 / 4)

造价10万元其中8万元为基建费用,2万元为配套设施,包括一间诊室,一间注射输液室,一间医务人员工作室和卫生间。

另外,在不定期举行的慈善拍卖会上,基金会入账几百万是常事。

这些来自社会的善意,时常被别有用心的人拿来抹黑政府的不作为,制造一种凉山被政策遗忘,进而感染更多人慷慨解囊拯救凉山的穷困。

然而,据《环球时报》报道,官方数据显示国家在过年某个三年间,仅在凉山10个扶贫项目中就投入了近九十亿人民币。

来自凉山州教育局的数据显示,凉山州教育投入连年递增,一路攀升。

前八年至前六年,分别达到495213亿元、660375亿元、708406亿元。

凉山州政府前年的报告显示,当地在过去5年来累积投入近三百亿元改善民生。

这么多钱投入了,为什么凉山还是那么穷?

二十多年的扶贫开发,没有改变大凉山普遍贫困的现状。

这与大凉山贫穷的多样化不无关系。

自然条件恶劣,地远路偏;交通闭塞导致物资交流和商品输出的困难,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比经济更贫困的是教育的贫穷,由于民族生育政策的宽松,很多家庭都生育了多个孩子,但这些孩子接受教育的却不多。、基金会解决了当地家里没钱、山区没学校的问题,观念的落后,仍然在阻挡着孩子受教育。

从大凉山走出来的一些知名人士也承认这点。

半城凉梦“我自己来自于大凉山,所有的贫穷与落后均源于知识的匮乏,法律意识的淡薄。”

亦铮123“我走出大凉山,不是为了衣食住行,而是为了求知,不希望一辈子浑浑噩噩。”

见惯司空“出来后才发现,我们那里给我们自己的感受就是穷、苦、盲,所有人包括政府都明白教育是根本,唯有教育可以改变现状,可是太难,路还很长。”

《大宇经济时报》的记者曾探访凉山,发现凉山彝族人的生产方式还处于原始落后的阶段,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广种薄收却生活安逸。

这种自给自足的心态,加上源源不断的扶贫资金和爱心捐款,导致了当地人发展成两个极端。

发展好的地方,当地人积极接受现代文明,努力改造自然,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

发展差的地方,当地人固守传统恶习,不思进取,吸du贩du,坐等扶贫资金。

去过大凉山的一些网友深有感觉。

酒醒花阑珊“因为工作原因在西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待过四年,我觉得当地彝族连赚钱的欲望都没有,稍微有点钱,就在城区干道上人聚在一起,吃土豆,喝啤酒。”

六道無邪“前年去西昌螺髻山沿着山路上去,老老少少都坐在家门外扎金花打扑克,当时我就笑了,谁说凉山人民穷,炸金花都是五块钱起的。”

十八子花开“凉山彝族要融入现代社会还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吸du贩du,艾滋病,拐卖小孩都是大问题,不知道在现代社会,为什么当地几乎处于奴隶制似的?”

包子屯的宅男“有次回老家在火车上看到一个抱着幼儿的妇女,刚下火车就被警察要求打开随身携带的行李检查,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个妇女带du品。可惜的是她带的那名幼儿,以后命运该如何?”

孤独的冒险家“紧挨凉山附近的地方,一些彝族妇女常去医院偷新生儿,譬如美称阳光花城的那个城市的一些医院,就有几个彝族妇女在妇产科中午时刻大声喧哗,和新生儿家人假装熟识,趁人不注意偷走刚出生的小孩。”

根据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检察院的公开资料,随便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