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人走茶凉(1 / 2)

汉明 八无和尚 2290 字 2020-09-17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十几个文武在那争吵不休,这让坐在主位上,身着孝服的多尔博直发愁。

虽然年少,但已经见识太多世故的多尔博,此时他的双眼只盯着刚林、祁充格二人。

因为这二人,相当于阿玛为他指定的“顾命大臣”了。

当然,“顾命大臣”还有一人,自然是远在盐城方向的沈致远了,那也是多尔博的亲姐夫。

可如今沈致远远在近千里外,恐怕想依靠在难。

多尔博只能寄希望于刚林、祁充格二人,因为这二人,还是他的“授业恩师”。

说来也怪,满人是真瞧不起汉人,可偏偏上位者都崇尚给自己或者子孙找个汉文人当先生,可惜多尔衮“天不假年”,也因为多尔博实在年龄太小,否则,估计也会替多尔博找个汉人老师。

然而,就因为这,多尔衮似乎是失算了。

有道是忠诚不容亵渎。

人心这东西,要么一如既往地保持忠诚,可一旦有了异心,就算被压制,一样会慢慢长草。

多尔衮确实待下不薄,这也是刚林、祁充格始终忠诚于多尔衮的原因之一。

可问题是多尔衮死了,接任者多尔博却不满十岁,朝堂之上已经有了个六岁登基的福临,实在没必要再搞个娃娃主子了。

况且家人都是京城,思来想去,刚林、祁充格终究决定,与朝廷暗中保持沟通,为将来不时之需留下一条后路。

清廷确确实实不想打了,政治永远是服务于利益,这一点从古至今都没变过。

先不说“三顺王”加上吴三桂带走了几乎是清廷一半的军力,就说多尔衮此次,又带走了剩下一半中的一半,海州被占、徐州失守、北伐军援军北上、义兴朝宣布国战并六、七万大军渡江威胁凤阳府等等,这些着实令清廷手忙脚乱。

当然问题不在这,真正迫使清廷无意决战的,偏偏是北方那些商人,尤其是晋商。

虽说这些商人都是“下等人”,可清廷此时财政一样局促,须得仰仗这些“下等人”,就象多尔衮下令封锁大运河,就引发了北方商人的闹事请愿。

这些商人虽然地位“卑微”,可在朝堂中却有着他们无数的代言人,这世道中,人可以背叛大明,也可以背叛满清,可绝对不会背叛利益、背叛银子不是?

其实清廷入主顺天府之后,基本继承了大明的那一套,特别是体制,甚至连官制都开始向大明的官制改变,譬如各部及以下衙门,再譬如军制,那些拗口的军职名称,也渐渐向大明军职过渡,象总兵、守备等等,从这一点上来看,清廷不象是大明的终结者,倒象是大明的继承者了。

而大明朝最“肮脏”的贪腐、官商勾结,也被完美地继承下来。

国库空虚之际,连布木布泰都不得不将自己的首饰、私房钱捐出来,可她心里很清楚,她的体己钱只要出宫,至少有一半是落入了那些“正义凛然”的大臣口袋里。

能改吗?

不能!

要是能改,崇祯就不用上吊了,还轮得到这些没进化完全的鞑子入主顺天府?

而多尔衮的缺位,让朝堂中的重臣迅速拧成了一股绳,都说挡人财路,无疑杀人父母,无论汉臣、满臣,可以容忍多尔衮跋扈,也能容忍多尔衮让福临叫“皇父”,甚至能容忍多尔衮将钢刀架在他们脖子上,可绝对不能容忍多尔衮挡他们财路。

你说打就打嘛,封锁运河哪成,这不要命吗?

几乎是上下一致地决定停战。

而多尔衮显然是个障碍,所以,必须清除。

这就应了后世一句话,“嘴上不愿意,身体很诚实”。

既然决定停战,那就得停个彻底,也就是说,吴争错了,吴争陷入了一个思维盲区,事实上,只要吴争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