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保持本心?(1 / 2)

水患往往发生在六七月,元宵过后,春雨渐渐密集起来。为了赶工,小雨,大家依旧在大坝上忙碌,到了晴朗的好天气,就更是加班加点,不肯有片刻耽误。太子与工部官员每日巡视大坝,探讨建设方案和工期,他们梦想着在今年结束淮南一年一度的水患灾害。

太子在淮南干得起劲,京城里,蜀王的声望越来越高。

当初秋墨语考取状元的那一篇策论,在历经两年之后,终于在宁朝上下推广开来。但与当初秋墨语设想的有一点不同,便是这采风使不止是读书人,还包括了江湖中人。

凤栖梧为武林盟主,由他号令,散步在江湖,又大江南北四处行走的江湖人士,成了另类的采风使,他们以为朝廷线索赚取报酬。根据被举报人的职位高低、线索的全面度和真实性,获得朝廷不同金额的奖励,若是能在举报的同时罪证,那么得到的赏银就更多了。

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每一个自诩侠义的人心里都有一个家国梦,浓浓的家国情怀令他们十分乐意举报贪官污吏、奸商恶霸,也因此,在太子一头钻进沙石泥浆里面时,在蜀王的主导下,朝廷狠狠惩治了一批为恶者,赢得百姓一片赞声。甚至还有声音传出,蜀王的能力远高于太子,当立蜀王为储君,才能将宁朝带往更强盛的未来。

才经历过一次乱事,即便大臣们心里也有同样的想法,也没人敢当真对皇帝提出。只是,私下一些脑子活络的官员,已经在考虑站队的事。

毕竟,历朝历代,但凡有能力的皇子,就没有不想当皇帝的。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当初太子失势,以皇帝对刘贵妃的偏宠,帝位极可能落于十二皇子之手,蜀王必须偏向太子,否则他更没出头之日。

但如今刘贵妃死了,当太子与蜀王摆在同一把秤上。从生母来看,皇后和玉婕妤同样不得皇帝喜欢;从个人能力来看,蜀王较之太子似乎强上许多;从皇帝的心意来看,皇帝对太子不满,将他发完淮南治水,吃力还不一定讨好,新年祭祖也没召他回京,蜀王就不一样了,在京城,天子脚下被委以重任,明显比太子更得皇帝喜欢。

蜀王却似乎一直保持着本心,并不与众官员多往来,反而还是与凤栖梧等一众江湖好友相聚较多,更在京城蜀王府辟下练武场、尚武苑,转为接待武林人士,以武会友。

太子听闻京城传来的这些消息,心中五味杂陈。

不知该为父皇的厌弃而悲伤,还是为蜀王的清高而欢喜,亦或是对自己未来的担忧……

“殿下,我们不能继续在淮南耗下去,京城之中已经有了波动。蜀王或许清高,但他身旁聚集着的人,能不出言劝说几句?而蜀王又能保持清高多久?”徐明明焦急,徐家押宝在太子,已经没有回旋余地,太子兴,则护国公府可再兴盛几十年,太子衰,护国公府也好不了。

“不行,此间事未了,我不能走。”太子坚持,“我若为帝,定然将百姓福祉放于首位,若如今这般重要的治水因我自己的私事而耽误,我又谈何为万民谋福。”

掀开草棚的帘子,太子看着不远处正加紧赶工的人们,“我要去大坝上看看,你要么随我一起,要么,就现行回京吧。”

明知威胁未除,徐明明怎能自己回京,当下,也只能跟上太子,唯恐被人寻机下手。

到了三月,天气渐渐炎热起来。

山阳村最早一批大青叶已经收割,鲜叶沧海阁以五个铜板一斤的价格收购,一亩的暖棚里面产的六百斤,仅卖叶子便是三两银,以后整株连根挖起,还能再卖一笔钱。

不过,就这三两银已足够让周围的百姓羡慕,他们种的粮食,一亩地就三百斤,全部卖出去也没有一两银。他们还不知道,沧海阁将这六百斤大青叶制成预防风寒的药丸子,卖出去能得上百两银子。

正如秋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