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可怜的汤若望(1 / 2)

天启六年润六月四日夜京师兵仗局

汤若望咽下了嘴里最后一口饭,端起碗来喝了口汤漱口。他自从十天前来到浑河边的兵仗局后,就再也没有出过大门。

兵仗局掌印太监宫逵按照陛下的吩咐,给汤若望搭建了一个望远镜作坊。作坊里有锦衣卫从澳门买回来的数十块大大小小的玻璃以及一个用来做样品的望远镜,让汤若望想办法制作望远镜。汤若望虽然对这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但一个人实在是力单势孤。他恳求宫逵能不能把徐光启请来和他一起研发望远镜这个工程,所幸宫逵过了两日就找来了徐光启配合他研究此物。

没过几天,徐光启的女婿孙元化也来到了兵仗局。他是来和汤若望一起改进现在已有的火炮。汤若望现在不但要和徐光启一起制作望远镜,还要和孙元化一起改良火炮。

这几日来白天在工坊内带着工匠试制望远镜,晚上则是在思索火炮的优化方法。幸好宫逵给他的房间还配了书房和小厮伺候,并且蜡烛随便要多少给多少。

今日汤若望吃好晚饭后,又步入了他的书房。关于火炮改良的图纸差不多已经画好了,今晚再复查一遍应该明日就可以带着工匠试造一门。汤若望将原有的大将军炮略微加长了炮管,炮管底部厚度也相应增加,这主要是为了增加大将军炮的装药容量提高射程。原有的大将军炮射程在二里,这次新设计的大将军炮汤若望觉得应该能到二里半左右。

关于望远镜,虽然他和徐光启对于镜片需要磨制到如何程度通过几何计算已经得出了,但实际磨制起来则需要工匠来做。由于缺乏精确的量具,工匠们已经磨坏了好几块。不过汤若望相信,再过段时间,工匠们掌握的磨制技术越来越熟练之后,望远镜还是能顺利完成的。

尊敬的陛下什么时候才会允许亲王和王妃信奉天主教呢?如果是亲王的话,那就应该是信王殿下了吧。

汤若望那天见过天启之后,马上就写了一封上万字的长信由陛下安排锦衣卫八百里加急送往的澳门教廷。汤若望将那天见面时与天启讨论有关天主教在大明传教的事宜全部告诉了教廷,他相信教廷一定会万分重视这件事情。这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向天主教敞开了怀抱,没有任何一个宗教能抵抗得住这个诱惑。

整个天主教廷一直以来是希望能够在大明这片人口众多的土地上传教。现在得到皇帝陛下的支持,汤若望几乎已经看到了美好的未来。他相信教廷为了此事,会不惜一切代价来完成皇帝陛下的要求。

虽然已经十多天没有回过家,但至少宫逵还是安排人将自己的衣物带了过来,免得自己心中没有衣服可换。

此时,宋应星也还在兵仗局内。

这几天来,宋应星一直在继续建造水力钻管机。按照陛下的要求,兵仗局要建一百套水力钻管机设备,让兵仗局燧发枪的产能提高到每个月五百只。

由于水力钻管机对精度要求很高,每次安装都需要宋应星在一边指导。

前几日,陛下想建立格物学社向大明传播格物之学以及泰西之学说,宋应星觉得此事对大明大为有益。

这几日他研读了徐光启所译的《几何原本》,对他制造机械起了很大的帮助。

徐阁老的意思是,陛下已经在建造这所学社,等这所学社建造完成自己手边的事情应该也能告一段落。到那时,他也非常高兴能同毕懋康、汤若望、孙元化等人多一些交流。

宋应星还有件事是陛下跟他说过,将会有一批产量非常高的农作物会在七月送抵京师。到时候会需要他安排播种,看下在哪个地方播种对提高大明现在的农作物产量带来帮助。

朱由检与毕懋康二人所研发的燧发枪现在仍在加紧生产,目前一个月能生产两百支以上。源源不绝新的工匠被招募进来,新的工坊拔地而起。由于工坊开出的工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