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军制大改革(1 / 2)

文明争霸场 书迷1 2260 字 2020-10-28

既然是试探,赵作仁自然不会插手这次三韩之战,一心一意铺在军制改革和迁都整顿内务上面。

在三韩还没有分出胜负的时候,虎贲营和惩戒营已经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军制改革。

赵作仁直接搬出前世的军、师、旅、团、营的建制概念。

连排班倒是没有采用,基层编制在冷兵器时代,伍长什长伙长百夫长足以应付。

因此,百夫长及以下建制没有任何变动,这使得军事改革只停留在中高层级别上,不会影响到军队整体战力。

大队的编制也没有更改,只是名称变更为营队,校尉仍然是营队的主官,也可以称之为营长。

当然,官职名称仍然是校尉。

这个时代大家已经习惯了这个职务称呼,赵作仁犯不着去违逆众人的惯性思维。

自然而然的,营这个建制没有任何更改,只是名称变了一番。

尽可能小的变动下层军制,可以让改革后的军队最大程度的保留战力。

同时,营作为基本作战单位也在军法中确立下来,并且规定正规军的营级编制不得随意拆分。

营往上自然就是团了。

标准团是三个营外加一个都尉亲兵卫队。

都尉就是团长,副团长就是副尉,副尉是辅助都尉的副职,所以没有自己的亲兵卫队,一般跟随在都尉左右。

副尉设立两个,分别为左右副尉,左副尉高半级,都尉战死或升迁后,左副尉会顶替上去,作为暂代都尉。

等到建立足够的功勋或得到上级的赏识后,可以把暂代二字去掉,如果表现不佳,则会被踢回去。

一个标准团满编的话,大致有两千人作用。

毕竟营校尉有自己的亲兵卫队,满额是50人,三个营校尉就是一百五十人,百夫长也有自己的亲兵护卫,满额是十人,三个营满编15个百人队,就有15个百夫长,这又是150人。

外加三个营的正兵一千五百人,就是一千八百人了!

团都尉亲兵卫队规格更高,满额是200人,加在一起刚好两千人。

所以理论上一个团满编就是两千人。

算上校尉、都尉、副尉这种中高层军官,一个团人数自然超过两千人。

团之上的旅是一个特殊编制,在赵作仁改革的军职中,旅是没有标准旅概念的,旅会根据各种情况临时抽调几个营队组成。

简单来说,旅是一个灵活编制,可以直接把两个标准团合并为一个旅级作战单位,也可以临时抽调几个营作为一个旅。

旅有点类似加强团的概念。

理所当然的,旅的主帅不是固定的,在设立旅长的时候,会临时任命一个都尉任职。

旅往上就是大编制的师级部队了。

赵作仁打算把师作为大编制队伍的称呼,一个标准师囊括5个标准团,也就是打底一万人!

旅的临时编制大小就在团到师之间,旅的规模最少几个营最多4个团。

师长设为都督,将军已经被赵作仁变成了荣誉爵位,自然不能拿来做军职使用。

师长除了五个团的部队外,还有一个直属督标,一般而言就是整个师中最能打的部队,也是师长的亲卫。

直属督标最高兵额为两千人。

如此一来,一个满编师的战兵规模能有一万两千人。

都督下面和都尉一样,设立左右副都督,燕国以左为尊,左都督同样比右都督高半级,也是都督职位空缺后的首位接任者,接任规则与都尉一样,最开始前面都有一个‘暂代’。

到了都督这一级别,已经是大燕王国名副其实的军中大佬了。

手底下管理着一万多号战士!

再往上就是最高的军级编制,不过到了这一级别已经不需要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