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零七章 顺势而为(2 / 3)

天唐锦绣 公子許 170 字 3个月前

房俊道:“我举荐英公担任此职。”

刘洎吃了一惊,看向李勣。

李承乾则心中一跳,第一个反应就是:难不成这两人私底下有所串联?  时至如今,大唐军方最大的两大阵营就是李勣与房俊,前者代表着大部分贞观勋贵的利益,是军队之中的老派代表,后者则是所有年青一代的旗帜,异军突

起,与贞观勋贵分庭抗礼。

两者之间因为利益的关系不容调和,形成两大派系,一方沉着稳重、一方锐意进取,一方收缩国内、维护利益,一方张扬外露、获利于外。

彼此对立、抵抗的同时,也构成了军队的平衡,使得李承乾可以居中转圜、帝位稳固。

可一旦这两大派系因为某种原因消除隔阂、合二为一,他这个皇帝就要夜不安寝了……  李勣也大吃一惊,旋即意识到其中之隐患,忙道:“我早年征战伤创多处,这两年旧伤频发、痛苦非常,窃据尚书左仆射一职已是勉强,哪里还有精力顾忌此

等要害之职位?纵然这个衙门得以增设,也请陛下另择贤能,微臣着实力有不逮。”

他不知道房俊当真是高风亮节、举贤不避“敌”,还是故意这么说用以引起陛下猜忌,总之他不愿接手这样一个烫手山芋。

说话很少的马周忽然插了一句:“若是朝野上下得以通过这样一个衙门,不知越国公可有腹稿以何名之?”

房俊笑道:“‘枢密院’如何?‘权知枢密院之长官为枢密使’。”

马周想了想,颔首道:“既有国家中枢之威严,又能浅显易懂闻名之义,不错。”

就表示他已经赞同了这个提议,不仅是增设“枢密院”的提议,也有举荐李勣为“枢密使”的提议。

李承乾面色如常,实则心中已有不满。  还是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李孝恭心里暗叹一声,开口道:“增设一个衙门简单,但是想要将全国军队系于其下,各种制度、条例制定起来却极为麻烦,非一日一

月便可以克竟全功,还需广泛讨论、集思广益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李承乾不敢等下去了,接着李孝恭开口,附和道:“王叔之言颇为有理,这样大一件事情无论允准还是驳回,都应当仔细考量、反复斟酌。”

支持这件事的人显然不少,断然驳回有些不妥,只能暂且搁置。

但是李勣虽然主动推辞不救,可心中未必对这个“枢密使”没有想法,万一与房俊一拍即可,他这个皇帝都只能硬着头皮认了……  果然,房俊看向李勣,笑问道:“在下有此谏议,毫无半分私心,英公当知晓军队弊政之危害,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地方军政勾结酿成军阀割据之后患……却不

知英公以为如何?”  古往今来,但凡能够走到国家层面之人,没有一个是蠢货。面对弊政,他们大多数人都能看透其本质,但也正因看透其本质,有一些弊政对国有害却对己有

利故而听之任之,有一些则是明知其害却无能为力。

似李勣这样从军伍之中成长起来,兴国兴邦、灭国无数的一代名帅,焉能看不清“府兵制”之利弊?  只不过或许是符合自身利益、或许是无能为力,所以并未能够扭转局面,致使弊端长久延续下去,终至于在几十年之后便逐渐放任地方军政勾结、一个个军

阀逐渐诞生。

现在房俊等着李勣的选择,从其选择就可看出其人当真是心怀家国,亦或是自私自利。  李勣略作沉吟,与房俊目光对视片刻,看向李承乾,郑重道:“微臣以为越国公所提出之弊端隐患极大、不容忽视,军制改革势在必行。不过中书令所言也有道理,贸然改革成败难料,甚至有可能衍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对此应当慎之又慎。或可于兵部之内暂且增设一个研究、制定军制改革的部门,由军机处几位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