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学术主流不代表就是对的!”(求订阅~月票!)(1 / 4)

&n!”

“太惊人了”

有人忍不住小声惊叹了起来。

作为国际级别的顶级音乐家,绝大多数的人,真不会无根据的为黑而黑。

华夏悠久文化历史,在经过了科学的考古发掘,有了强有力的证据后,自然会令人感到如此不可思议。

这种不可思议并不是“远古人类多么牛b”之类的感慨。

而是传承未断!

“经过远古时期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传统音乐来到了形成期,这个时候,便已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律法体系,七个音阶,十二个律名,这个时期,为之后华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此时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钟鼓乐队。”

张瑾的话不仅仅让外国人大开眼界。

实际上,很多国内的音乐家,也眼前放光的好奇听着。

钟鼓乐队?

这不免令人想起了一个成语,“钟鼓齐鸣”。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的音乐,因由百家争鸣,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就是这时候,古琴,出现了,成为一种重要的独奏乐器,贯穿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始终,也诞生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张瑾介绍着,众人顺着看去。

那是一种平置弹弦的乐器,像很有名的古筝,但是没有码。

“古琴,又叫七弦琴,在很多诗词中,又称为瑶琴,属古代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中的丝!”

丝,指的便是琴瑟,诗句或是成语中提到的很多。

“琴瑟和鸣”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其中的典籍,各色的乐器,繁琐的发展。

那可是两千两百多年以前。

到了先秦时代,各色乐器已然达到七十余种。

甚至已经出现了“乐府”。

张瑾继续对着外宾介绍着周朝,春秋战国,到秦朝,逐渐发展而成的各类乐器。

外宾们时不时的提出一些问题,张瑾便进行交流与解读等工作。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让音乐加速发展,相同的,由于尚未经历秦朝的“车同轨,书同文”,所以,各个地域不同的文化发掘具有相当大的差异。

这里面能够讲解的事情就实在是太多了。

交流进行的十分愉悦。

绝大多数人看上去都很放松。

但唯独弗莱什和李少杰是例外。

李少杰眼珠子瞪着的瞅着弗莱什。

太特么认真了,认真到周围的人都感觉有些奇怪。

弗莱什自然是直接面对李少杰那犀利的目光。

烦死了。

但烦躁之中,多少是有点隐约开心的感觉。

原因无他。

李少杰之前“先死盯后无视”的战术太特么搞人心态了。

这段时间弗莱什的心态早就被折磨的欲仙欲死了。

不过,这真的可以理解。

试想一下。

如果你来到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突然有一个人对你敌意极大,时不时都想出来瞪着眼睛跟你吼两句。

你肯定也会愤怒中带点害怕。

结果呢?

等你警惕拉满,准备还击的时候,他突然就无视你了。

根本看都不看你一眼,理都不理。

就仿佛走在大街上好好的,突然脑瓜子被板砖砸了一下,气的你一拳回怼,却发现打在空气上。

憋屈,难受,要多恶心就多恶心。

心态能好就怪了!!

但是,你靠着强大的韧性,终于适应了这种急刹车带来的惯性。

他突然又整活了。

也不怼你,也不无视你。

就特么死死的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