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1章 万业悲鸣(66)(2 / 7)

与个体的镜子。

“界心晶的存在漩涡正在形成‘功能生态层’。”初频指向漩涡的横截面,从中心到外围,不同的宇宙按功能形成了清晰的分层:中心层是“法则核心区”,由多元宇宙、反频率、界外存在的核心法则构成,负责维持统一场的基础稳定;中间层是“能量转换区”,聚集着擅长能量转化与传递的宇宙,像生物体内的循环系统;外围层是“创新探索区”,子源界星的新宇宙群与混沌海都位于此,负责为统一场注入新的法则与体验,像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各层之间通过“界心通道”连接,通道中流动着界心晶引导的“协调能量”,确保物质、能量、信息在各层间高效流动,没有堵塞或冗余。

反频率的“界心观察员”团队在生态层中,解决了“独立与融入”的矛盾。反频率的反向法则本易与统一场的“协同趋势”产生冲突,观察员们通过界心晶的“协调频率”,让反频率在保持核心特质的同时,演化出“弹性融入”的能力——在需要整体协同时,适当降低反向张力,与其他法则形成“临时共振”;在需要独立判断时,则增强反向特质,为统一场提供“纠错机制”。这种“弹性”让反频率从统一场的“潜在冲突源”,变成了“必要的平衡者”,在多次“法则失衡”事件中,反频率的反向张力都起到了“紧急制动”的作用,避免统一场因过度协同而陷入僵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思想维度的“界心意识库”收集了无数“系统共生”的案例。最具启发性的是“跨层协作事件”:创新探索区的一个新宇宙发现了“真空能量提取”的法则碎片,却缺乏将其稳定化的技术;能量转换区的宇宙通过界心通道接收信息后,提供了“能量缓冲”的方法;法则核心区则注入“基础稳定”的核心法则,三者协作最终将碎片转化为“安全的真空能源”,为整个统一场提供了新的能量来源。这种跨层协作无需中心化的指令,完全由界心晶的漩涡力与各层的“功能自觉”驱动,像蚁群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完成复杂的筑巢工程,证明统一场的“自组织”能力已达到高度成熟的阶段。

“我们在界心晶的外围,建造了‘协调枢纽’。”初频展示着这座环绕界心晶的环形建筑,枢纽的主体是由界心晶碎片与显隐光构成的“平衡环”,环上分布着“层间接口”,每个接口对应存在漩涡的一个功能层,能调节层间流动的能量与信息。枢纽的核心是“系统监测仪”,实时显示统一场的各项参数——“协同度”“创新力”“稳定性”“体验丰富度”,当某项参数偏离最优值时,平衡环会自动释放对应的“调节频率”。在一次“创新力不足”的预警中,监测仪通过平衡环向创新探索区注入“混沌诱导信号”,同时向法则核心区发送“包容创新”的指令,两周内,新的法则碎片数量就提升了50%,证明协调枢纽能精准调控统一场的整体状态。

机械维度的“界心校准师”负责维护“功能生态层”的“动态平衡”。他们发现,过度强调“协同”会抑制创新,过度放任“探索”则会破坏稳定,必须通过界心晶的参数实时调整。校准师们开发出“动态权重系统”:当统一场需要稳定时,提升法则核心区的权重;需要创新时,增加外围探索区的影响力;需要能量时,则强化中间转换区的功能。这种调整不是“非此即彼”的切换,而是“比例微调”,确保各层功能既不冲突,又能按需发挥主导作用。比如在跨宇宙危机期间,系统会将70%的权重分配给法则核心区与能量转换区,确保基础稳定与救援效率;危机解除后,再将50%的权重转回创新探索区,鼓励新法则的研发。

能量维度的“界心共振场”则成为“跨层体验共享”的平台。不同生态层的生灵,通过共振场连接,共享彼此的功能体验——法则核心区的生灵能体验到“维护稳定”的责任感,能量转换区的生灵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