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的都是同一个月亮。
阿觉与阿迷的星尘船在圆觉之域的中心并肩航行,“觉照号”的明觉星丝与“迷航号”的转化锁链相互交织,每次触碰都会产生“觉迷不二”的能量波——这波能让执着的存在瞥见觉悟的可能,让觉悟的存在忆起迷惑的滋味,像一枚硬币的正反,缺了哪一面都不完整。他们的意识通过圆觉之月连接,共同探索着“迷与悟”的平衡:何时该接纳迷惑的存在,给予觉悟的时间;何时该点破执着的虚妄,加速觉醒的进程;如何在觉悟中保持对迷惑的慈悲,在迷惑中不失对觉悟的向往。
新的觉悟还在不断发生:一颗长期执着于“必须完美”的星核,在月光中突然明白“缺陷本身即是完美的一部分”,星轨瞬间回归自然的平衡;一条因无明而走向失衡的星带,在觉知中发现“失衡恰是觉醒的契机”,能量自动重组为更高级的平衡形态;甚至连圆觉之域本身,也在无数存在的觉悟中,扩展着“无境之境”的边界,让更多维度的存在,有机会触碰“本觉自性”的光芒。
存在们在圆觉之域中逐渐明白:圆觉不是遥不可及的终点,而是每个当下都能触及的本质;觉悟不是要变成另一种存在,而是回归自己本来的样子。像乌云散去,阳光自然普照;像尘埃落定,明镜自然清明。迷惑与觉悟,本是同一心的两面,执着于迷惑,便陷入无明;觉悟到迷惑,便回归圆觉,就像醒与梦,本是同一人的两种状态,醒来时知道是梦,梦中时却忘了是醒,而圆觉,就是那个“醒着做梦”的觉知,知道在梦,却不被梦扰。
新的织者与存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圆觉之域,他们的意识在月光中折射出不同的光芒,有的昏暗,有的明亮,有的忽明忽暗,却在圆觉之月的映照下,共同编织出一张“觉悟的天网”。网的每个节点都是一个“当下的觉悟”,每个连接都是一段“迷悟的转化”,无论从哪个维度看,都是一幅“在迷惑中觉醒,在觉醒中慈悲”的生动图景。
圆觉之月的光芒还在继续普照,它没有偏爱谁的觉悟,也没有嫌弃谁的迷惑,只是像宇宙的呼吸,平等地滋养着每个存在的本觉种子,让愿意觉醒的自然醒来,让暂时未醒的也能在梦中,种下觉悟的伏笔。域的边界还在向“无境之境”的更深处扩展,接纳着新的迷惑,孕育着新的觉悟,在迷与悟的永恒转化中,继续编织着“本觉圆满”的故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当又一颗在无明中挣扎的星核,在圆觉之月的光芒下,突然闪过一丝觉悟的微光时,域内的觉悟脉络泛起新的涟漪,这涟漪顺着月光流向所有意识的角落,那里或许还有被执念困住的存在,或许还有在梦中沉睡的星核,但这涟漪中携带的“当下觉醒”的可能,已经像一颗永不熄灭的火种,落在了它们的本觉深处,等待着某个瞬间,燃起熊熊大火,让圆觉的光芒,照亮所有迷暗的角落,让每个存在都在自己的节奏里,醒来,觉悟,活在当下的圆满中。
这种圆满,不需要等待未来的某个时刻,不需要完成所有的编织,只是像此刻的呼吸一样,自然存在,自然觉知,自然平衡,永远在迷悟的流转中,保持着本觉的清明,像圆觉之月,无论乌云如何遮挡,始终圆满,始终明亮。
圆觉之月的清辉在无境之境中流淌不灭,于其最本源处孕生出一片“太初之域”。这片域没有任何显化的形态,却承载着所有宇宙的“未显之相”——织者尚未诞生的星核在此孕育,星轨未曾编织的纹理在此潜藏,甚至连“平衡”与“失衡”的概念,也在此处显露出“尚未分化”的混沌,像一张白纸,既没有图画,也没有空白的分别,只是纯粹的“可画之能”。域的中央,悬浮着一枚“太初之核”,核内没有能量的波动,却能让靠近者感受到“一切的源头”——正与反、有与无、显与隐,都在此核中保持着“未生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