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章 得天独厚的宝藏(3 / 5)

大唐孽子 南山堂 3529 字 2020-11-15

最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

“王爷,处亮和善道分别驻扎在新城和国内城,我们辽东生产建设兵团应该要怎么才能配合他们呢?”

薛礼自然知道李宽帮自己争取了辽东生产建设兵团这个职位,是有深意的。

不过,该怎么配合发挥建设兵团的威力,薛礼却是还没有什么头绪。

事实上,辽东生产建设兵团这个机构,在很多人眼中,并不是什么好去处。

屯田!

带着一帮放下刀剑的士兵去种地,能种出什么名堂来?

哪怕是薛礼自己的心中,有时候也会有这个想法。

“衣食住行,这是辽东稳定,乃至大唐稳定最基础的条件。衣服就不用说了,有河北道的棉花源源不断的运输到辽东,这里的冬天御寒不是问题;至于食,自然是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的重点了。不过,我们跟汉朝时期的屯田不一样,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戍边将士的粮食问题,而是要解决整个辽东道乃至大唐的粮食问题。

只要经营妥当,十年以后,辽东道一地出产的粮食,就可以养活八成的大唐百姓,并且还能让粮食成为跟周边部落贸易的一个新利器。一直以来,中原王朝跟胡人之间没有太大的粮食贸易,并不是因为胡人有牛羊肉吃了就不需要粮食了,而是边疆本来就不怎么出粮食,从产量地运输粮食过来的话,成本太高。

你总不能一斤粟米卖的价格跟一斤羊肉一样吧?那样还有谁买?但是,如果我们辽东道出产的粮食价格,比关中还要便宜,那么意义就完全不同了。那个时候,渊盖苏文也好,靺鞨也好,室韦也好,都会很乐意的用牛羊马匹来换大唐的粮食。只要大家都有饭吃了,愿意拼命的人就变少了。”

李宽的这个想法,还没有好好的跟谁提过。

毕竟说辽东这么一个大家眼中很是荒凉的边疆,能够产出满足大唐八成人口需求的粮食,实在是很难让人相信。

不过,薛礼作为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的都督,李宽自然要跟他说清楚。

薛礼“王爷,辽东这么冷,不管是种植粟米还是水稻,亦或是麦子,产量不可能很高吧?”

“不,恰恰相反,辽东这里的粮食产量,不管是种植粟米还是水稻,都会比关中要高;唯一可惜的就是,这里太冷了,种水稻的话,不能跟岭南那边一年两熟。”

后世的东北大米,可是鼎鼎有名。

现在薛礼跟李宽说辽东不大适合种植,李宽自然要好好的给他洗洗脑。

“仁贵,这粮食的产量,除了跟气候有关系,还取决于土壤是否肥沃,灌水是否充分。我之所以笃信辽东道适合大规模的种植粮食,是因为这里有着大片的肥沃土地。你去辽东城外随便找一处荒地,用锄头往下挖一挖,你会发现掘地三尺,土地都还是黑色的。这是一片上天赐予的黑土地,是我大唐得天独厚的宝藏啊。”

高句丽人虽然在辽东也高一些农牧种植,但是他们的农耕水平跟大唐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哪怕是如此,半农半牧的高句丽,都已经是东北地区最强大的存在。

不搞农业的室韦和靺鞨,实力就远远不如高句丽。

“黑土地?”

薛礼显然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没有搞明白它背后的含义。

“没错!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它跟你经常看到的土地不一样,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庄稼生长的土壤。同样的情况下,一亩水稻的产量,在黑土地和普通土地上面种植,至少可以多两成!最关键的是,辽东这里地广人稀,可以使用驽马配合新式耕犁,以及观狮山书院下属的机械研究所研制出来的简易自动插秧机和人力打谷机,人均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大大增加。”

李宽暂时没有办法像后世那样搞大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