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看对眼(求订阅推荐)(2 / 2)

流量有流量、要演技有演技的完美演出阵容。

可谓皆大欢喜。

至于签约,没哪个演员会放弃出演一线大作,还是人气题材《蝙蝠侠》的机会。

在这种被动的心态下,关于薪资的谈判虽有波折,但都很快的达成统一。

且连续集合约也一并签了。

华纳是不可能留出让人坐地起价的机会。

或者说,如果电影成功,涨薪是可以的,但不能过分,得在一个有所界限的范围内。

资本家吗,未雨绸缪。

且在很多人的心里未免没有想要复制《蜘蛛侠》的那种大爆市场的上映情况——大家都是超英电影,蝙蝠侠的受众比蜘蛛侠也不遑多让。

至于复制失败的《绿巨人》,却是让人下意识的给忽略了。

“莱曼总裁,你看。”

布莱克科尔拿过克里斯蒂安贝尔签约的详细合同递交给他。

两人之间还算熟悉,仔细的看了一遍出演合约也是微微点头。

大致跟他预料的一样。

克里斯蒂安贝尔不缺资历,在独立小众的文艺电影圈磨炼过很久。

出演《纽约行》的时候,片酬在三百万美金左右,外加一部分的票房激励分成。

至于现在吗,片酬却是上涨到了七百万美金,外加北美票房能过三亿,自动获得两百万的票房奖金;过四亿,能拿差不多三百五十万。五亿封顶。

能到这么多,自然是因为签订了三部片约的缘故。

不然的话,能争取到五百万就顶天了。

但因为连续签订三部戏约,每部戏约的增长空间也不大,所幸,他的经纪人坚持在基础片酬上多拿一点。

这倒也正常,续集电影吗,片酬增长速度是所有类型电影里最快的。

也不能按照一般的市场计算规则去划分。

比如《加勒比海盗》,德普船长那薪酬高的,你放其他的电影,他压根摸不到。

这里,就又牵扯到一个需求问题。

毕竟续集电影一般很少更换主演阵容,资方也不敢承受更换演员所带来的观众流失和好不容易打出来的电影市场。

这样一来,演员方面也是有恃无恐,那还不趁着这时候多捞一点片酬,什么时候捞呢?

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不都全是为了利益吗。

既然如此,可不就是各凭手段。

华纳还是考虑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