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潜光为养羽翼成(2 / 3)

三国之最风流 赵子曰 3616 字 2020-07-30

贪赃、残暴之吏,因己之过,祸及亡父,不忠不孝之徒,其族亲焉能玷我郡朝可斥逐之。”

“诺。”

“何人举荐的他”

“他家当地的县令。”

“传檄此令选举不实,本该论罪,今乃初犯,姑且免之,如再有二,严惩不贷。”

荀贞逐走大批的郡府吏员,使得现在的这些郡吏们对他敬畏有加,同样的道理,他逐走梁期令,也使得郡中诸县那些对他本怀二意的县令长们也一改前态,变得敬畏有加起来。此檄一到,这个“选举不实”的县令必然是汗出如浆,诚惶诚恐。

“诺。”王淙见荀贞意犹未尽,问道,“明公可还有吩咐”

“我闻郡仓曹里有一名叫王通的,时曹里有一名叫冯谦的,分别出自元城王氏、繁阳冯氏,还有户曹里有一名叫陈仪的,是渤海孝王妃母族的子弟”

“是。”

“此三人既然是名族之后,可与霍衡一道召来,我当见之。”

“诺。”王淙跪拜行礼,退身出堂。

魏郡邻近京畿,人文虽不及颍川、汝南、南阳等郡,但郡中的衣冠名族也有不少,元城王氏、繁阳冯氏、“渤海孝王妃”的母家陈氏,还有荀贞刚才提到的霍氏、李氏都是其中之一。

元城王氏是战国时齐王室的嫡裔,王莽即出自此族,写下了论衡这部不朽巨著的王充也是出自此族,王充祖籍元城,其祖上在前汉时迁居到了会稽。繁阳冯氏世代衣冠,前汉宣帝时其族中有一名叫冯勤的,数迁至弘农太守,有子八人,皆为二千石,赵、魏间荣之,号为“万石君”,入到本朝,冯杨的曾孙冯勤有功於中兴,曾出任尚书令、司徒等职,子、孙两代尚公主,是冯氏族中现今最盛的一支。

渤海孝王妃的母家陈氏,严格来说不是名族,渤海孝王妃少以声伎入渤海孝王宫,得幸,生质帝,然因梁氏之故,其母家无甚威权,直到熹平四年,她才被今天子拜为渤海孝王妃。

被荀贞看重的这个霍衡,其族中最出名的前人是霍谞。顺帝时,霍谞的舅舅宋光被人诬陷,坐系洛阳诏狱,日夜拷掠,霍谞时年十五,乃上书大将军梁商,为舅鸣冤,梁商高其才志,遂奏免了宋光之罪,霍谞由是显名。桓帝年间,梁商之子梁冀当权,自公卿以下莫敢违忤,霍谞却数奏其事,又在天子面前陈梁冀之罪失,后来梁冀被诛,他被封邺都亭侯,仕至司隶校尉、少府、廷尉。从这个角度看,霍衡的嫉恶如仇颇有其族祖之遗风。

而李氏,近代以来其族中最有名的就是被苏不韦穷追不舍、刺杀多年的李暠了。

李暠和中常侍具瑷交通,贪暴为民患,与苏不韦有杀父之仇,苏不韦数次刺杀不成,乃掘其父之坟,断其父头,以祭己父之坟,又把其父之头挂在县中的市里,下书“李君迁父头”,意思是说李暠把他父亲的头挂在这儿了。李暠捕寻苏不韦不得,后来呕血而死。郭林宗称赞苏不韦“力惟匹夫,功隆千乘”。

荀贞逐李暠之从孙,是因为看不起李暠的品性和为人;王通、冯谦、陈仪三人的名字俱在岑竦呈上的名单中,岑竦呈上的名单里不止有名族之后,也有寒门子弟,荀贞之所以只召此三人,是因为这三人出身名族,召来不会引人怀疑,至於其它几个寒门子弟,可以以后寻机再说。

没多久,霍衡、王通、冯谦、陈仪四人应召而来。

荀贞又叫岑竦把荀攸叫来。

这是初次见霍衡等人见面,“交浅而言深者,愚也”,不能和他们言之太细、说得太深,荀贞只是问了问他们的家世,试了试他们的才干,荀攸在边儿上敲边鼓,出言挑之,微窥此数人之志。

一边是有意重用对方,一边是深佩荀贞“刚正、不附权贵”,兼之在座诸人多是出身士族,言语投机,对谈甚欢。

言谈罢了,霍衡等告辞离去,岑竦也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