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最新方案,着陆系统的设计参考了火星魔法场的分布数据。林薇在旁边写着能量计算公式,她的笔迹旁边,偶尔会出现陈晓用魔杖划出的魔法符号,两种不同的语言在纸上和谐共存。
桌角的共振水晶泛着柔和的光,表面的裂纹里似乎有新的能量在流动。陈晓突然想起刚回国时,李院士问他魔法能带来什么。现在他有了答案:魔法带来的不是颠覆,而是连接——连接古老与现代,连接地球与宇宙,连接那些看似不可能同行的道路。
当第一缕晨光透过窗户照进实验室时,陈晓在设计图的最后画了个简单的符号:那是科多斯多瑞兹的校徽与五星红旗的结合,下面写着一行小字:“探索的终点,是新的起点。”窗外的银杏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像在应和这个未完的句子——属于人类文明的星际旅程,才刚刚翻开用魔法与科学共同书写的第一章。
2010年的初秋,北京航天城的测试大厅里弥漫着淡淡的臭氧味。陈晓站在载人火星飞船“祝融一号”的全尺寸模型前,指尖抚过驾驶舱的舷窗边缘——那里镶嵌着一层半透明的魔法玻璃,是用月球黑曜岩混合地球石英砂熔炼而成,既能抵御火星沙尘暴的高速撞击,又能过滤99%的有害辐射。
“舱内的‘生态循环咒阵’已经调试完毕。”林薇穿着白色舱内工作服,头盔夹在腋下,额角还沾着模拟火星尘的红棕色粉末。她手里的平板电脑上,正实时显示着舱内微型生态系统的数据:魔法改良的小麦幼苗在红光下舒展叶片,根系缠绕着银色的能量线,将氧气释放量稳定在每分钟300毫升,恰好满足一名航天员的基础需求。
陈晓点头,魔杖轻叩模型的生命维持系统接口。舱壁上的纹路突然亮起流动的金光,像血管里奔涌的血液——这是他根据月面遗址壁画改良的“能量循环咒”,能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直接转化为植物所需的魔法养分,比传统的化学循环系统节省60%的重量。
“但在火星重力下,植物的生长周期会延长15%。”林薇调出模拟实验数据,屏幕上的小麦生长曲线在第45天出现明显放缓,“我们测试了三种重力补偿咒,效果最好的‘悬浮生长咒’能缩短到地球周期的1.05倍,但能量消耗会增加20%。”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测试大厅的大门缓缓滑开,王工坐着轮椅被推进来,膝盖上放着一份厚厚的报告。这些年他的身体大不如前,但每次关键节点都雷打不动地到场。“火星车的‘地形适应系统’出了点小问题。”他指着报告上的三维地形图,“乌托邦平原的岩石分布比预想的复杂,魔法驱动轮的磨损率超过了设计阈值。”
陈晓接过报告,目光落在火星车轮胎的设计图上。轮胎表面的“抓地咒阵”原本是菱形排列,但在模拟试验中发现,面对尖锐岩石时,菱形尖角容易因应力集中而断裂。他突然想起月面月球车的轮胎纹路——那些模仿沙漠蜥蜴足底的鳞片结构,在松软月壤上表现出色。
“改成鳞片交错排列。”他用红笔在图上圈出改进区域,“每片‘鳞片’边缘加一道微型‘缓冲咒’,接触岩石时自动释放能量卸力。”林薇立刻在电脑上修改参数,三维模型上的轮胎纹路瞬间重组,像活的生物表皮般起伏。
测试大厅的角落里,几个年轻工程师正围着一台特殊的仪器争论。那是“魔法-机械翻译器”的原型机,能将魔杖输入的魔法指令转化为机械动作信号,是航天员在火星表面进行精细操作的关键设备。陈晓走过去时,恰好看到翻译器因指令冲突而发出刺耳的警报。
“问题出在魔法场的频率稳定性。”他握住操作杆,魔杖轻轻搭在感应区,“机械指令需要精确到毫秒级,而你们现在的咒文输出有±5毫秒的波动。”他念出一段改良后的“校准咒”,翻译器的警报